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 > 自强风采
索引号: /2024-00829 分类:  
发文机关: 市残疾人联合会 发文日期: 2024-02-29
名称: 勤劳“酿”出如蜜生活一一记身残志坚养蜂大王杨福班的故事
文号 :    
勤劳“酿”出如蜜生活一一记身残志坚养蜂大王杨福班的故事
2024-02-29           来源: 市残联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身材不高黝黑而壮实。腿有残疾,走路跛脚,但却有力。见人总露出憨厚地笑容。这就是杨福班给许人的第一印象。

1982年9月,杨福班出生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山口铺村,一偏僻而贫困的家庭。杨福班父亲是另一乡镇上门入赘的,家里主要靠种田种地维持生计,杨福班的爷爷养的几箱蜜蜂的蜜也只是给家人吃。

当时村里到镇上的唯一道路是一条狭窄的羊肠山道,走路需1个半小时才能到达镇上,村民出卖农产品也十分困难,村民大多家庭很穷。在杨福班4岁时,爸爸丢下家人离开了家,从此再也没回来过。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1989年,杨福班7岁读书期间,右腿生了个疔疮,母亲忙于农活没有特别在意,等到很严重时才送杨福班到医院治疗,医生诊断后建议截肢。家人不忍心,于是把杨福班接回了家,采用草药给他包扎治疗。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伤口终于好了,但让杨福班留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跛脚,致杨福班右脚三级残疾

看到家人很辛苦,家里生活仍然贫困,杨福班想减轻家里负担,小小年纪的他读到二年级就辍学了。在杨福班12岁时,同龄人还在读书的年纪,杨福班开始帮家里梨田地干各种农活。

苦尽甘来。2001年,已在家务农多年的杨福班看辛苦劳作也无法改变家里贫穷的现状,又陆续到广东、长沙等地务工,因残疾等原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外务工不到一年又回到了家。短暂休息后,就跟村里从事民房建设的师傅手下当泥水工。

29岁时,别人看杨福班虽然是残疾人但很能吃苦,就介绍他到瑶山里当了上门女婿。为了照顾家里,杨福班在岳父家住了没多久就带妻子回到了自己家。结婚第二年,妻子生了女儿,家里经济负担更重了。为了增加收入,改变家庭困境,杨福班除了搞建筑、种田外,还跟爷爷学习养峰。

2022年,江华残联通过实地考察后,提供给杨福班10000元的残疾人创业扶持资金,有了扶持资金,杨福班扩大了养蜂规模。他全身心投入到养蜂事业中,同时,由于杨福班家的蜜蜂是在自然林中放养,酿出的蜂蜜不仅品质纯正,色泽清亮,而且味道清香,很受消费者喜爱。如今,杨福班传统养殖的蜜蜂数量已发展到160多箱,蜂蜜产量达到3000多斤,就出售蜂蜜年纯收入达6万多元。

百花酿芳蜜。现在,杨福班的养蜂产业已初具规模,他除了养蜂外,夫妻俩还种了12亩地西瓜,这两样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杨福班的160多箱蜜蜂,在本地花蜜采完之后,要把蜜蜂搬运转场到外地采蜜,一地采完又转到另一地,蜂箱的上车下车和在野外风餐露宿,守护这些工作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种西瓜除了需要技术外,12亩的西瓜,每年的整地、下种、施肥、管理、采摘、销售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除采摘、批发请几个人工外,其它环节都由杨福班和妻子完成,每天在地上的劳作时间达12小时以上,特别是在高温天气,两人一会儿就汗流浃背,衣服湿了一身又一身,一天劳作下来,身体都处于虚脱状态。现在,家庭每年养蜂和种西瓜的收入达8万多元,成了村里的勤劳致富的榜样。

如今,杨福班一家人告别了过去三代同居破木房的历史,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家里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过上了如“蜜”一样甜的生活。

一人喝蜜不算香,众邻齐尝才是甜。这些年来,在养蜂中慢慢练就了一身“蜜”诀,我已把自己的创业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里及邻村的贫困群众,让他们掌握养蜂技术,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杨福班开心地说

杨福班脸上扬溢着幸福表情说:“一份付出一份收获,我虽是残疾人,但不怕吃苦,加上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我家生活一定不比别人差。”

尽管残疾的杨福班每天都要付出比平常人更多的艰辛劳动,但我们相信,只要不畏艰难,昂扬向上,勤劳肯干,杨福班的产业定能“蜂”生水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 顶部

主办单位:永州市残疾人联合会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湘江东路166号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永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版权所有   湘ICP备05009375号   党风廉政建设举报电话:2875209   联系我们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